您的位置: 首页--> 历史--> 中国历史七上电子课本文集

中国历史七上 第2课 原始农耕生活人
第一单元(史前时期: 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)


    约 10000 年前,中华大地进入新石器时代 ①。 此后,我们的祖先开始定居生活 ,制作陶器和磨制石器,农业、畜牧业和手工业逐渐产生和发展, 原始宗教信仰和艺术出现并发展。中国早期农业是怎样发展的?这一时期的历史遗存又呈现出什么特点?

原始农业的发展
    中国是农业大国,农业生产具有悠久的历史。 在漫长的岁月中,我国先民对各类可食用植物的认识逐渐加深。 大约 20000年前,他们开始对一些野生的植物进行管理,帮助这些植物更好地生长。 距今 10000年左右,我国出现了最早的人工栽培的农作物。 长江中下游的先民开始栽培稻②,北方地区的先民开始栽培粟和黍③ 。目前,世界上最早的栽培稻、粟和黍均发现于中国。 稻、粟和黍的人工栽培,是我们的祖先为人类文明作出的重要贡献。
    ① 使用磨制石器 的时代,称为“新石器时代”
    ② 江西万年仙人洞—吊桶环遗址、湖南道县玉蟾岩遗址、浙江浦江上山遗址等, 都发现了早期栽培稻 遗存,它们的年代距今约 12000多年至 10000年
    ③ 北京门头沟东胡林遗址、内蒙古赤峰兴隆洼遗址等, 都发现了早期栽培粟和黍 的遗存, 时间在距今 10000年至 8000年 前。

相关史事
    今河南东南部的淮河上游, 有一处距今8000多年的原始村落遗址—舞阳贾湖遗址。 贾湖居民能够制作精致的石器、陶器和骨器。 由遗址中出土的炭化稻粒和家猪骨骼,可知当时农业和畜牧业已经有了初步的发展。 墓葬中出土的骨笛,可以发出七声音阶,能够吹奏乐曲。 这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年代最早的笛子。 墓葬中随葬的部分龟甲,上面刻画有符号,有的符号与商代甲骨文具有某些相似之处。




    经过2000多年的发展,稻作和粟作农业分别在我国南北方逐渐推广, 原始农业由最初的刀耕火种,发展到用耒耜( lěi sì ) 等翻土工具进行耕种, 农业在人们生活中所占比重逐渐增加。同时,家畜的饲养也开始出现。 农作物种植、家畜饲养的出现以及聚落、磨制石器的发展, 是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。 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。
相关史事
    远古先民在生活中发现,泥土经过火烧后会变得坚硬。 受此启发,他们把用泥捏成的容器放在火堆中烧烤,于是最早的陶器出现了。 陶器发明后,人类不仅可以煮熟食物,而且能储存饮用水。 这有利于人类定居,从事农业生产。 因此,陶器的制作和使用,对人类的生活有着重要的意义。 我国广西、湖南、江西等地,都出土了距今10000多年的陶器。


河姆渡人的生活
    七八千年前的长江流域,气候温暖湿润,雨水充沛。 考古学者在长江中下游地区,发现了一些古代人类活动的遗址。 其中,距今约7000年的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,最具代表性。 河姆渡人的房屋主要是干栏式建筑,以木桩插于地下,上面用木板等拼接成屋。 这是中国最早的木构建筑,对中国古典建筑产生了重要影响。 在河姆渡遗址,考古学者还发现了木结构水井, 这是迄今发现年代最早的木结构水井。 遗址中发现了大量人工栽培水稻 ①的遗迹, 这表明长江中下游是亚洲稻的起源地之一。 农业工具以骨耜最为典型,家畜以猪、狗和水牛为主。 河姆渡人会制作陶器、玉器和简单的乐器骨哨

    河姆渡人还运用雕刻等技术,用象牙和兽骨制成古朴的艺术品。 这里出土了中国最早的象牙雕刻。河姆渡人还懂得使用天然漆
    ① 河姆渡遗址发现了大量的稻谷、谷壳、稻秆和稻叶堆积 ,最厚处达 1米。稻谷外形完整,颗粒大小已经接近现代栽培稻。


半坡居民的生活
    远古时期的黄河流域,气候较今天更为温暖湿润,适宜人类活动。 在陕西西安东部半坡村一带,考古学者发现了一处大型的原始聚落遗址。 这处遗址距今约 6000年,定名为“半坡遗址”。 半坡遗址的居住区,有房屋、窖穴、壕沟,居住区外有公共墓地和烧制陶器的窑场。 半坡人的房屋主要是半地穴式圆形房屋,多用木头作柱子,屋内有灶坑。 半坡人制作出精美的磨制石器。 半坡人还制造骨器、角器等生产工具,用以开垦土地,从事农业生产, 主要种植粟;饲养猪和狗等家畜; 他们还用弓箭、长矛、石球等捕猎斑鹿、獐、兔; 用渔叉、渔钩、渔网捕鱼;有时也采集野果,作为食物的补充。

相关史事
    从数百万年前人类出现开始,人们就使用石头作为工具。 最初的石器是对石块进行简单的敲砸而成。 距今20000多年前,为了提高石器的使用效率,人们开始在石器的刃部进行磨制。 距今10000多年前,出现了对石器通体磨光的磨制石器。 此后,到金属制生产工具出现之前,磨制石器一直被作为主要的生产工具。

    半坡人的生活用具主要是陶器,最具特色的为彩陶。 彩陶以红底黑色纹饰为主,纹饰多是几何图案, 还有动植物纹饰,其中以鱼纹、鹿纹为多,图案栩栩如生。 半坡人还有很多装饰品,并有少量的乐器,如陶埙。 遗址中还出土了骨针、骨锥,陶制和石制的纺轮,可见半坡人已经会简单的纺织、制衣。

相关史事
    距今6000多年前,黄河中游地区流行着一种具有特色的陶器。 人们制作陶坯的时候,在泥坯表面用矿物颜料绘出图案,经过烧制, 陶器表面就留下了彩色的纹饰。 这种带有彩色纹饰的陶器,被称为“彩陶”。 距今5000年前后,山东大汶口文化农耕经济已经具有一定水平。 这里的原始居民还从事原始手工业,会制作黑陶和白陶。 大汶口原始居民有了私有财产。大汶口晚期的墓葬, 有的有百余件随葬玉器等精美工艺品和日常器物,有的却一无所有。 这表明当时已经出现了贫富分化的现象。 距今4000多年前的山东龙山文化时期, 人们已经能够制作厚度不到 1 毫米“蛋壳陶”,社会分化更加严重。

知识拓展: 良渚遗址
    以良渚古城为核心的良渚遗址, 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,1936年首次发现。 迄今为止,遗址考古发现非常丰富。 良渚古城距今5300—4300年,由宫殿区、内城和外城组成。 内城长 1900 米,宽 1700 米,面积约 300 万平方米;外城面积约630万平方米。 古城北面丘陵地带一个延绵20余千米的外围水利系统, 影响面积达100平方千米,这是同时期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利工程。 古城中部,有一个人工堆筑、高十几米、总面积达30万平方米的高台, 上面建有大型广场和多组高等级建筑。 据估算,古城和水利系统的工程总量,超过1000万立方米。 上述考古发现,见证了当时该地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和统治者较强的调动、组织能力。 城内外祭坛上权贵们的墓地里,随葬着数十件至数百件数量不等制作精美的玉器, 包括祭祀神灵用的玉琮、玉璧和象征军事指挥权的玉钺。 这和其他随葬品较少的普通墓葬对比鲜明,说明当时的社会阶级分化已经相当明显。 良渚古城的考古发现证实,距今约5000年左右,长江下游地区已经出现早期国家, 进入了文明社会。 2019 年7 月6 日,良渚古城遗址被列入《世界遗产名录》。

返回前一页   ▲ 返回顶部